Thorium
- 釷是一種自然存在的放射性物質,在環境中,釷常與其他的礦物同時存在。
- 少量的釷存在於岩石、土壤、水、植物甚至動物中。
- 超過百分之99的天然釷元素以「釷232」的型態存在。
- 釷通常被用來製造瓷器、瓦斯燈熾罩,或航太工業中的金屬部分以及核能反應中。釷也可用來當作產生核能的燃料。
- 釷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
- 土壤中的釷可能被沖刷至河流或湖泊中。
- 燒煤礦可能導致少量的釷進入空氣中。
- 每個人藉由空氣、水、食物皆可能接觸到少量的釷。
- 在製造鈾、磷酸鹽或錫礦的工廠附近,可能吸入含釷的空氣。
- 針對工人的研究顯示,吸入高含量的含釷塵,可能導致罹患肺癌的機會。
- 關於暴露於釷的人類族群研究中,並沒有指出任何先天缺陷、或影響生育的現象。
- 因特殊X光照射須要被注射大量的釷的人們,發現肝腫瘤、血癌,骨頭、腎、脾臟、胰臟的病變機會比一般人高上許多。
- 特殊的檢驗可以從尿液及排泄物中測量釷的放射含量,然而這些檢驗只能在接觸釷後的幾天至一周之內測試才有效。這些檢驗並不能預測你的健康是否會受到釷的影響。
- 美國環境保護局(U.S. EPA)規定了飲用水的限制:飲用水中所有的α粒子不得超過15 pCi/L,β粒子、光子微粒(如:迦瑪射線、X光)一年不得超過4毫雷姆。
本文重點
【釷(thorium), CAS #7440-29-1】,釷是一種具有放射性且天然存在於環境中的物質。對於暴露在空氣中高劑量釷的工人來說,會增加罹患肺癌、胰臟癌、血癌的可能。
一、什麼是釷(Thorium)?
釷是一種自然存在的放射性物質,在環境中,釷常與其他的礦物,如:二氧化矽結合存在。少量的釷存在於岩石、土壤、水、植物甚至動物中。土壤含釷量平均是6 ppm。
超過百分之99的天然釷元素以「釷232」的型態存在。它會分裂為兩部份─一一小部分稱為α輻射,一大部分是衰變後的產物。此產物仍然不穩定,且持續經過一系列的衰變產物的分解,直到穩定的元素形成。在衰變的過程中,放射性物質於是產生,這些物質包含鐳、氡。這些物質會釋放輻射,包括α、β粒子以及迦瑪射線。
有些地下礦脈中的岩石含有濃縮型態的釷,在礦脈被開採後,釷通常會由濃縮狀態轉為二氧化物或其他的化學形式。在去除大部分的釷後,這些岩石稱為貧礦。
釷通常被用來製造瓷器、瓦斯燈熾罩,或航太工業中的金屬部分以及核能反應中。釷也可用來當作產生核能的燃料。
二、釷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 釷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
- 釷形成放射物質的過程非常緩慢。
- 釷232要花上140億年才能演變成新的形式。
- 當岩石被風或水分解時,釷及其他岩石中的成份都將變成土壤。
- 土壤中的釷可能被沖刷至河流或湖泊中。
- 風塵和火山噴發是空氣中釷的天然來源。
- 燒煤礦可能導致少量的釷進入空氣中。
- 開採釷或製造含釷的產品可能將釷釋放至環境中。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釷?
- 只要活著,每個人藉由空氣、水、食物皆可能接觸到少量的釷。
- 在製造鈾、磷酸鹽或錫礦的工廠附近,可能吸入含釷的空氣。
- 住家建在含釷量高的土壤中。
- 在鈾、釷、錫、開採磷酸礦物以及瓦斯熾罩等相關工廠工作,可能會使你暴露於高含量的釷中。
- 住在輻射廢棄物置放地點附近。
四、釷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針對工人的研究顯示,吸入高含量的含釷塵,可能導致罹患肺癌的機會增加。在1928-1955年間曾被注射釷化合物(一種X光照相的顯影劑)的人們,有肝方面或血液方面的問題。動物研究顯示,吸入釷可能會傷害肺。
關於暴露於釷的人類族群研究中,並沒有指出任何先天缺陷、或影響生育的現象。
五、釷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經常接觸香菸、氯氣、釷的工作者可能罹患肺癌、胰臟癌、血癌。因特殊X光照射須要被注射大量的釷的人們,發現肝腫瘤、血癌(像是白血病),骨頭、腎、脾臟、胰臟的病變機會比一般人高上許多。
六、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釷嗎?
特殊的檢驗可以從尿液及排泄物中測量釷的放射含量,以及從呼出的空氣測量氡氣,可以確認是否接觸到釷。然而這些檢驗只能在接觸釷後的幾天至一周之內測試才有效。這些檢驗並不能預測你的健康是否會受到釷的影響,並且需要專業特殊的儀器,當地的診所或醫院並無配備這些儀器。
七、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局(U.S. EPA)規定了飲用水的限制:飲用水中所有的α粒子不得超過15 pCi/L,β粒子、光子微粒(如:迦瑪射線、X光)一年不得超過4毫雷姆。
以上資訊為美國聯邦政府於1999.7月更新。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s://wwwn.cdc.gov/TSP/ToxFAQs/ToxFAQsDetails.aspx?faqid=659&toxid=121
翻譯連結:請按滑鼠右鍵另存檔案
翻譯者:林信慧(國立成功大學)
校稿:黃詠愷老師
審稿:姚凡壹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