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orpyrifos
- 是一種殺蟲劑,被用於防治蟑螂、跳蚤和白蟻,也被用在某些寵物跳蚤和壁蝨
- 它會緊密地吸附在土壤顆粒。它不與水混合,所以它幾乎不會進入當地的供水系統
- 吸入最近剛噴灑陶斯松的地區的空氣,可能會產生各種神經系統的影響,包含頭痛、視力模糊、淚流不止
- 暴露於高濃度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出汗、腸道失控、嚴重的肌肉顫抖、抽搐、失去意識(昏迷)或死亡
- U.S. EPA並未將陶斯松歸類為具有致癌性
- 檢測測量在血液中一種名為乙醯膽鹼脂酶的酵素活性,另外也有一個檢測測量代謝物或分解後的產物(稱為TCP),在尿液中的陶斯松會代謝成TCP
- U.S. EPA也建議孩童勿飲用含有陶斯松濃度高於每公升0.03毫克(0.03 mg/L)的水,FDA已訂定農產品食物所允許的陶斯松濃度範圍是0.05~15 ppm
本文重點
【陶斯松(Chlorpyrifos),CAS # 2921-88-2】,陶斯松是一種被廣泛用於家庭和農場中的殺蟲劑。依據暴露的量和時間長短,吸入或攝入陶斯松可能會導致各種神經系統的影響,從頭痛、視力模糊和流涎症到癲癇、昏迷甚至死亡。
一、什麼是陶斯松(Chlorpyrifos)?
陶斯松是一種殺蟲劑,具有強烈氣味的白色結晶固體。它通常不與水混合,所以在用於農作物或動物前,通常會與油狀液體混合。它也可能以膠囊的型態用於農作物上。
陶斯松被廣泛地用於家庭和農場。在家庭中被用於防治蟑螂、跳蚤和白蟻,也被用在某些寵物跳蚤和壁蝨。而在農場中,它被用於防治牛身上的壁蝨以及作為噴霧來防治農作物害蟲。
二、陶斯松進入環境中如何變化?
- 陶斯松經由直接運用在農作物、草坪、房子和其他的建築物進入環境
- 它也可能經由揮發、洩漏和陶斯松廢棄物的處置進入到環境
- 陶斯松緊密地吸附在土壤顆粒
- 它不與水混合,所以它幾乎不會進入當地的供水系統
- 在環境中它會被陽光、細菌或其它的化學反應所分解
三、我在什麼情況下會暴露於陶斯松?
- 使用它來防治家庭害蟲像是白蟻、跳蚤或蟑螂
- 吸入在地基周圍使用陶斯松防治白蟻的房屋或其他建築物外的空氣
- 吸入用陶斯松噴灑農作物田地裡的空氣
- 接觸到田地中被噴灑的土壤或農作物,或是接觸到家中剛被噴灑的區域
- 將受陶斯松汙染的食物或其它的物體放進嘴巴裡
四、陶斯松對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吸入最近剛噴灑陶斯松的地區的空氣,可能會產生各種神經系統的影響,包含頭痛、視力模糊、淚流不止、過度流涎、流鼻水、頭暈、神智不清、肌無力或顫抖、噁心、腹瀉和心悸。而造成的影響取決於暴露的量與時間的長短。
經由受汙染的食品容器,由口服的方式攝入陶斯松。至於孩童,在碰觸陶斯松後把手中的物體放入嘴巴裡,可能會導致相似的症狀。
暴露於高濃度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出汗、腸道失控、嚴重的肌肉顫抖、抽搐、失去意識(昏迷)或死亡。目前沒有資料顯示陶斯松是否會影響人類的生殖系統或是導致人的出生缺陷。
五、陶斯松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們並不清楚陶斯松是否會導致人們癌症。動物研究並未顯示陶斯松會導致癌症。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並未將陶斯松歸類為具有致癌性。
六、目前有任何的醫療檢驗讓我知道我已經暴露於陶斯松嗎?
有一般的檢測可以用於檢測您是否曾暴露於角蛋白的殺蟲劑,包括陶斯松。這個檢測測量在血液中一種名為乙醯膽鹼脂酶的酵素活性,另外也有一個檢測測 量代謝物或分解後的產物(稱為TCP),在尿液中的陶斯松會代謝成TCP,TCP通常可以在暴露於陶斯松後數天內在尿液裡被發現。
七、國內外法規
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要求洩漏或意外釋放1磅或更多的陶斯松到環境中需要向其通報。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也建議孩童勿飲用含有陶斯松濃度高於每公升0.03毫克(0.03 mg/L)的水,長達1~10天。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已訂定農產品食物所允許的陶斯松濃度範圍是0.05~15 ppm。
台灣環保署毒管處資料,每日可接受的攝入量(ADI)為 0.003 mg/kg,而最大容許的攝入量為每日 0.18 mg,Time Weighted Avg (TWA) 為 0.2 mg/m3,短期暴露限值(STEL ) 則為 0.6 mg/ m3(皮膚)。
台灣衛生福利部訂定之禽畜產品中殘留農藥限量標準,陶斯松的殘留量規定為:牛肉2 ppm,綿羊肉0.2 ppm,乳製品0.01 ppm,雞肉0.1 ppm,火雞肉0.2 ppm,蛋0.05 ppm。
原文出處:ATSDR(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原文連結:https://wwwn.cdc.gov/TSP/ToxFAQs/ToxFAQsDetails.aspx?faqid=494&toxid=88
翻譯連結:請按滑鼠右鍵另存檔案
翻譯者:黃莉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稿:施淑芳老師、黃詠愷老師
審稿: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江宏哲主任、黃柏菁助研究員、李愛羣博士後研究員、姚凡壹研究助理、徐如欣研究助理
重點摘錄:張惠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