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詩雅研究助理 ,知識智囊/陳乃慈協同研究員
「起駕~前往圓明園避暑~」在《延禧攻略》中,李玉每到炎炎夏日必定要講的一句話,相信這句話也讓追劇的我們印象深刻,但你知道為什麼面臨夏天的高溫我們需要自我保護呢?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致力研究「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衝擊」,發現高溫與我們的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溫度跟我們的關係就像是情侶的感情狀態
溫度與「心血管疾病死因、呼吸道疾病死因、非意外死因及全死因」等的關係呈現U字型,在台灣,非意外死因之最低風險溫度約為25-27℃。低溫就像情侶冷戰,高溫就如同情侶大吵架,曲線最低點為最低風險溫度 (minimum mortality temperature,MMT),就像是穩定交往狀態,也就是說,當日平均溫度高或低於最低風險溫度時,死亡風險會增加;就像情侶冷戰或大吵都會增加分手的風險。
若持續處於如同吵架般的高溫狀態,則會有疾病情敵們趁虛而入
高溫對健康之影響性原則上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加,也就是說,溫度越高,風險也越高;所造成之健康衝擊較為立即,以極端高溫1, 2對全死因之影響為例,暴露當天便會出現效應,且持續3-4天。也會使「全病因、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意外事故、傳染性疾病、消化道系統疾病、上肢骨折及肺炎和熱中暑」之就醫風險上升;此外,高溫也會影響心理健康,例如自殺死亡的風險會升高。
高溫,危險族群?
熱危害之危險族群包含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過重者及服藥者等。戶外工作者 (例如工地工人、農夫) 及運動員由於容易長時間暴露於高溫環境,所以即使為中壯年或相對健康也被歸屬為危險族群。此外,不同地區受到的衝擊可能具有差異,其中社會經濟因子即為影響因子之一。
若身體因濕度或個人等因素而無法適當地冷卻,也可能會因為熱而生病。當濕度很高時,汗水無法快速蒸發,使得散熱速度無法達到身體實際所需。另外,年齡、肥胖、發燒、脫水、心臟疾病、精神疾病、循環不良、曬傷、服用處方藥和使用酒精等都可能會影響身體在炎熱的天氣下的降溫效能。
未來風險的變化
由於全球暖化,氣溫不斷上升,預期未來高溫造成的健康衝擊將越來越大。舉例來說,台灣所處的東南亞地區,預測於溫度氣體高度排放的情境下 (RCP8.5,暖化最嚴重之情境),21世紀末跟高溫相關的死亡將大幅增加,而低溫相關的風險則僅略降。然若有個人、社群及政府等相關的調適作為,則高溫相關之死亡風險則可大幅降低。
情侶相處必定經過磨合期之後才會更加了解彼此,進而到達穩定的階段。而我們該如何和高溫相處?適當的調適就可以讓高溫成為你的極品男/女友。
- 穿著寬鬆、淺色、透氣衣物,並塗抹及補充防曬乳。
- 隨時補充水分而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
- 居處於室內空間亦應保持空氣流通,並減少非必要性發熱電器之使用。
- 熱浪發生時可前往如圖書館、大賣場等公共空調空間避暑。
- 房屋建築之鋪面材質選用具有較佳散熱功能者,且可於屋頂或中庭等種植植栽以調節微氣候;對於開窗處可加裝遮陽裝置且搭配隔熱性能較佳之玻璃 (或加貼隔熱紙);室內採用淺色系塗料或地磚、選用適當的空調系統。
- 留意親友或鄰居的狀況,並也讓別人為您 (特別是獨居長者) 做同樣的事情。
- 切勿將兒童或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 注意氣象預報,當氣象預報高溫日時,戶外活動須避開中午等氣溫較高的時段,且應避免於大太陽下活動太久,並放慢步伐。
- 若從事較劇烈之體能活動時,需採取循序漸進之方式,開始活動時要慢,再循序漸進地加快節奏。肌肉痙攣可能是熱相關疾病的早期徵兆。
- 須避免人為溫差之情形,如從冷氣房走出到戶外,或者從戶外進到冷氣房,均須於門口處稍待以調節、和緩兩處之溫度差異。
知識任意門
1極端高溫目前並無統一之定義,會依研究而有所不同,而台灣的研究之定義多在30°C左右。
2衛生福利部之《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中,依據最高溫將高溫分成a、黃色警戒 (預警期):31~37°C;b、橘色警戒 (警戒期):高於38°C;c、紅色警戒 (應變期):高於38°C,並持續達3日以上。
- Antonio Gasparrini, Yuming Guo, Masahiro Hashizume, Eric Lavigne, Antonella Zanobetti, Joel Schwartz, Aurelio Tobias, Shilu Tong, Joacim Rocklov,Bertil Forsberg, Michela Leone, Manuela De Sario, Michelle L Bell, Yue-Liang Leon Guo, Chang-fu Wu, Haidong Kan, Seung-Muk Yi.(2015). Mortality risk attributable to high and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 multicountry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2015 Jul 25;386(9991):369-75. doi: 10.1016.
- Lee W, Choi HM, Kim D, Honda Y, Guo YL, Kim H.(2017) .Temporal Changes in Mortality Related to Extreme Temperatures for 15 Cities in Northeast Asia: Adaptation to Heat and Maladaptation to Cold. Sci Total Environ. 2018 Mar;616-617:703-709.
- Kim Y, Kim H, Honda Y, Guo YL, Chen BY, Woo JM, Ebi KL. (2016).Suicide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A Time-Stratified Case-Crossover Analysi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6 Jan;124(1):75-80. doi: 10.1289/ehp.1409392.
- Guo Y, Gasparrini A, Armstrong BG, Tawatsupa B, Tobias A, Lavigne E, Coelho MS, Pan X, Kim H, Hashizume M, Honda Y, Guo YL, Wu CF, Zanobetti A, Schwartz JD, Bell ML, Overcenco A, Punnasiri K, Li S, Tian L, Saldiva P, Williams G, Tong S.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Mortality: A Multi-Country Study.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6 Oct;124(10):1554-1559.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預防熱傷害衛教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