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環芳香烴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是空氣懸浮微粒PM10及細懸浮微粒PM2.5中最常被研究且毒性最高的危害成分之一。然而PM10及PM2.5中PAH的濃度會因排放源、地區及季節而有差異。本研究根據台灣中部鄰近工業區的PM10及PM2.5中PAH濃度,推算並比較不同年齡層國人在不同季節吸入不同粒徑之PM10及PM2.5活化PAH危害路徑的風險,推測出孩童於冬季吸入細懸浮微粒PM2.5,活化PAH危害路徑的風險相對最高。
許多研究指吸入空氣懸浮微粒PM10及細懸浮微粒PM2.5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關。PM10及PM2.5除了來源複雜之外,成分也相當複雜,其中有些PAH有致癌性,且對肺部具有多方面的危害,已知許多PAH經由活化多環芳香烴受器造成毒性。最近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陳裕政及林嬪嬪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研究院(NIEHS)合作,運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高通量毒理活性資料庫數據,建構以人類細胞的毒理機制為基礎的新穎風險評估策略,本策略結合以電腦模擬PM於肺臟之分佈,同時考慮空氣中汙染物成分及濃度、人體生理參數及於人類細胞活化的多環芳香烴受器之毒理機轉來評估風險,此策略將來可應用於比較不同空氣汙染源中PAH的危害評估,也可轉化對不同空氣汙染成分及不同毒性機轉的風險評估,可做為未來規劃降低懸浮微粒所造成健康危害之參考。
Wei-Chun Chou, Chin-Yu Hsu, Chia-Chi Ho, Jui-Hua Hsieh, Hung-Che Chiang, Tsui-Chun Tsou , Yu-Cheng Chen*, and Pinpin Lin*. Development of an in vitro-based 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predicting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bou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activated toxicity pathway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51:14262–14272. (http://dx.doi.org/10.1021/acs.est.7b02002)。
//php endif; ?>